2月3日深夜,距离武汉市首个方舱医院正式启用还剩48小时,陆群站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前,坚定地说了一句“不行”。
这个江汉方舱医院的启动迫在眉睫,1000多名轻症新冠肺炎患者正焦急地等着入院。但陆群发现,医院设计存在明显的感染漏洞,医护人员进入后将面临极大的感染风险。于是,她再三坚持,必须进行改造。
作为国家卫健委抽调到武汉抗疫的感染管理专家,浙大二院感染管理科主任陆群参与制定了前线多家医院的感染防控方案,哪怕条件再艰难,她始终坚持一个底线:绝对不能让医护人员感染。
从医护人员开始穿戴防护装备的那一刻起,一套无形的感染防控体系就悄无声息地张开了保护的屏障。这套体系的总设计师陆群说,“医护负责守护患者,我来负责守护医护。”
陆群在武汉协和医院
首个方舱医院开舱前48小时
她坚决修改设计方案
大年三十中午11点,陆群接到了国家卫健委抽调赴武汉抗疫的工作函。第二天一早,她独自一人踏上杭州前往武汉的火车,开启了她的抗疫之战。
陆群出发时
抵达武汉后,她先后为武汉协和医院、协和西院院区、武汉天佑医院等多家医院撰写风险评估报告、制定感染防控方案,并实地协助医院因地制宜地实施每个计划。
如果说医院是疫区战斗最激烈的战场,陆群和她的同行就是冲锋陷阵的排头兵。他们永远最早抵达战场,用双脚丈量每一个高风险的区域,为后面的战友扫清障碍。
对从业近30年的陆群来说,改造普通医院还算熟门熟路,但为临时兴建的方舱医院设计改方案,她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样本。
陆群主任在方舱医院现场培训医疗队
2月3日深夜,她接到参与江汉方舱医院改建的通知。这是武汉第一个方舱医院,由武汉国际会展中心改建而成,1400多张床位,用于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
晚上11:30,身穿一件薄羽绒服的陆群站在了国际会展中心的展览馆前,手上拿着一张设计图纸。
尽管是深夜,但展览馆内灯火通明,工作人员如火如荼地摆放病床,搬运医疗设备。48小时后,医护人员和首批轻症患者进入方舱的画面似乎近在眼前。
但紧盯着设计图纸的陆群皱起了眉头:按照图纸的规划,医护人员的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位于舱内,但展览馆内没有独立的新风系统,而且高度很高,无论怎么改造都不可能完全封闭,这样极易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的交叉感染。
“不行。”她忍不住自言自语蹦出两个字,语气焦急而坚定。
随后,她清晰明了地向当地领导和专家解释了设计方案的感染漏洞,“我坚决要求在展览馆外的广场上搭建板房,作为医护人员的清洁区和潜在污染区,展览馆内只作为医疗区使用。”
她还提出设立洗漱室、卫生间,保障患者的基本需求;床间距必须1米以上,进行区域隔断;配备保暖设备……没有太多的争论,这些意见被一一采纳。
就在48小时倒计时中,陆群和同行紧急制定出一套方舱医院的制度规范、人员进出流程图、防护穿脱图等,现场培训了医护人员、保洁、保安,指导他们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舱内一切准备就绪,轻症新冠肺炎患者如期入住。但展览馆外的广场上,工作人员还在加班加点搭建板房,直到半夜12点半才完工。
“你千万别生病啊,我们最需要你了”
虽然临时搭建板房稍微耽误了一点方舱医院的进程,但陆群丝毫不后悔自己这个提议,“第一个方舱医院,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都是在慢慢摸索。作为一个感染管理专家,我首要的职责就是发现风险点,降低感染概率,这既是保护医护人员也是保护我们的患者。”
当晚,她忙到凌晨3点才回到酒店休息。躺到床上那一刻,她紧绷了一夜的神经终于放松了,一阵强烈的倦意袭来,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建好方舱后的第二天,她还是觉得头晕、疲惫,测了下体温,37.2度。体温不算太高,但以防万一,医疗队还是为她做了一系列检查,最终排除了感染新冠病毒的可能。
一些前线的医护听说她病倒了,纷纷发来微信问候,“你千万别生病啊,我们最需要你了。”于是,她难得地休息了一天,养精蓄锐,来日再战。
陆群主任和蔡菁医生在天佑医院ICU
10天后,陆群又迎来了一批“娘家人”——浙江省第四批医疗队驰援武汉,入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肿瘤中心。
肿瘤中心不具备严格的防控条件,改造的任务自然落到了她头上。她的出现给医疗队打了一剂强心针,浙大二院的同事都说,“看到你来,我们就放心啦!”
进入一家陌生医院,陆群首先会问两个问题:一、空气流向是怎样的?二、有几个通道,门和电梯在哪里?转了一圈后,她的大脑里已经自动勾画出了医院整体布局的立体图像。见识过她这个本领的一位护士说,“陆主任的思维转得特别快,空间感特别好,简直像一个建筑师。”
实地探查肿瘤中心后,她发现1号楼和2号楼之间有一个长连廊,可以作为医疗区与清洁区的缓冲地带。于是,改造方案很快出炉:2号楼的16层作为医疗区域,可收治850名左右患者;1号楼作为工作人员清洁区,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一楼通道进入医疗区域,再通过2楼长走廊到达清洁区。充分利用楼宇自身的结构特点,有效优化流程,这样的设计大大加速了改造的进程。
当天凌晨,陆群回到酒店,脑子里重新过了
这个想法缠了她一整晚。第二天,她再次来到肿瘤中心,发现2楼和3楼之间有个隔层,平时是办公室。她赶紧让工作人员把办公室腾空,作为应急预案备着,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下。
做好感染管理
你救的是一大片人
2003年SARS、西非埃博拉、武汉新冠肺炎,近20年时间里,陆群打了3场传染病的大战役。但其实,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将”是半路出家。
20世纪90年代初,她从浙大二院内科调到医务部,参与医院感染的管理,后来加入单独成科的感染管理科,完成了从临床医生到感染管理者的转型。
“临床医生的成就感很直接,因为你是直接接触病人、治疗疾病。而作为感染管理者,你的作用是润物细无声的,你是在无形中救了一大片人,包括患者和医院的工作人员。”
很快,陆群就找到了感染管理这门新学科的魅力,它集临床、管理和公共卫生于一体,对从业者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为此,她攻读了公共卫生学的硕士,还在工作之余到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班进修,恶补这两方面的知识。
陆群主任连夜协助改建协和肿瘤医院为定点医院
经过多年的历练,她早已从当年入门的小姑娘成长为业内的大专家。这一次,陆群再次敏锐地嗅到了病毒感染的潜在危险。
1月13日,她就在浙大二院提出新冠防控的建议,包括改善医疗流程、准备防护用品、确认负压隔离间等等;14日,她在医院周会上强调传染病就会人传人,可能传染性会变强;16、17日,她在全院组织培训,学习新冠肺炎防控要点。
浙大二院发热门诊的楼上是疑似传染病患者留观室,一个病人一个房间,一共能容纳10个人。一旦疫情爆发,这10个房间将无法容纳足够的疑似病人。在院领导带领下,陆群就带着同事启动应急预案,将一号病房大楼部分病房改建成隔离病房。
大年三十,隔离病房改造初步完成。同一天,国家卫健委的抽调函发到了她的手里。本土作战告一段落,她独自拎上一只小箱子,奔赴新的战场……
武汉工作满一个月时,陆群的妹妹陆咏写了一首小诗《送大爱》送给她,诗的末尾写道:收获友谊并肩战,每每出征留遗言,战胜病毒是心愿,只待凯旋把家还。无论是她的小家,还是浙大二院这个大家,都期盼着她早日凯旋归来。
♦ 你要的口罩在这里!全国口罩预订信息共享平台上线
♦ 女报记者武汉纪事〡中医“国家队”:武汉祛邪
♦ 战疫封面人物〡武汉志愿者杨雪:武汉好了,我们就开心了
来源/钱江晚报·小时新闻(ID:qianjiangwanbao 记者 张冰清 视频 王坚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