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
1月24日是大年三十,肺炎疫情依然牵动亿万人心。
湖北省卫健委24日在通报中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进入第二波流行上升期。截至1月24日16时,湖北、北京、上海等9省(区、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除西藏外,肺炎疫情已经从武汉蔓延到全国。截至《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稿,全国(含港澳台)确诊病例近1300例。据国家卫健委通报,截至1月24日24时,全国死亡病例41例,其中湖北39例、黑龙江1例、河北1例,已治愈出院38例。
流行上升期重症患者救治要点是什么?影响人群发病的因素有哪些?部分地区口罩资源紧张的情况下,如何科学佩戴口罩?医护人员如何防护?
对此,1月24日晚间,《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了抗击SARS专家、国家卫健委直属中日友好医院外科重症医学科(SICU)原主任、主任医师、著名重症医学专家李刚。
SARS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是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李刚在抗击SARS一线工作了4个半月的时间,其间仅倒休6次,积累了丰富的抗击SARS经验。2003年,他获全国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首都抗击非典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据记者了解,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北京刚指定5家大型三甲医院作为病原核酸检测定点医院,其中就包括中日友好医院。
“以前是病例筛查出来后,去疾控部门检测。现在增加医院检测,可以增强检测速度和及时性,说明新增病例在增多。”李刚告诉记者。
理论上死亡率低于SARS
《中国经营报》:从官方公布的死亡病例情况看,绝大部分是高龄,且有慢性病、基础病。重症患者的诊治关键是什么?
李刚:任何疾病和病死率之间,肯定是高龄和有基础疾病的更容易发展成重症,甚至是出现病死。不仅是此次疫情,很多疾病也都是这个规律。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侵犯肺部,最终导致呼吸衰竭。年轻人和体壮的成年人,其他脏器可以帮助代偿,与疾病做抗争。但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就很难实现代偿。
比如本身有心脏病的患者,新型冠状病毒会导致低氧血症,这就会导致心脏病情加重。
老年和基础病多的,死亡率就会高。对这部分人的诊治,还是强调要早诊早治,就如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所说的。任何疾病都是越早诊断,越主动治疗,预后越好。
《中国经营报》:目前从官方通报看,全国确诊病例近1300例,死亡病例41例。这与当年SARS相比,死亡率如何?
李刚:当时SARS的死亡率大概是10%多一点,疫情开始时高一些,后来有所降低。
目前从这个阶段看,武汉肺炎疫情的死亡率要低于SARS。但死亡率是一个最终数据,现在很多患者还在救治中,很难说高与低。
另外,SARS过去了17年,虽然目前还没有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异的抗病毒药物,但现在的生命支持手段比那时候已经有很大的发展,生命支持力度更大,比如呼吸机的应用、体外生命支持系统的应用、膜肺氧合支持系统等。此外,早发现、早治疗理念的改变、ICU病房的建立等,都会比当时更有利于救治重症患者。
现在说死亡率为时尚早,但从理论上来讲,即便同样病毒毒性的情况下,此次疫情的死亡率会低于SARS。
《中国经营报》:接触病毒后,是否发病取决于哪些因素?
李刚:病毒侵犯人体后,是否发病与侵入的毒量多少和病人的免疫力有关。而免疫力包括两方面因素,一是比如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低下,病毒容易在身体里生长,这是一种状态。另一种是病人是青壮年,免疫系统很健全,病毒侵入后,人体与之发生对抗,当抗争很厉害的时候,就会出现不适当的炎症反应。当炎症反应很厉害的时候,对肺部局部就会产生破坏,导致广泛的炎症渗出,这些也可能导致病情加重。
这就好比像病毒性肝炎,有些患者对病毒耐受,处于带毒状态,不发病;但有的病人,比如青壮年,大量抗体发生反应,那么肝脏就像一个战场,肝细胞会出现大量损伤坏死。免疫就是这么一种状态,一个是过激,一个是不足,都会加重病情。
当年SARS春节后病例突然增多
《中国经营报》:近几日确诊病例增加迅速,按照你的经验,接下来确诊病例会出现集中增加的情况吗?
李刚:有可能,此前钟南山和李兰娟院士他们对这个问题的判断和SARS的经验也是一致的。
武汉作为此次疫情的核心疫区,在23日武汉采取进一步隔离措施前出现了大量人员流动,有人群外涌的过程,这部分人中难免有处于潜伏期的人员。还有一些发烧的病人也从武汉向其他地区流入。所以,短时间内这些人可能会继续传染给其他人,或者没有做好居家隔离,那么就可能会出现一个发病高峰。
SARS当时也是这样一个规律,就是春节后确诊病例突然增加,就是因为春节期间有一个大的人员流动,其他地区和广州之间有人员交流。
《中国经营报》: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日前表示,就目前的流行病学和认知来说,儿童、年龄比较小的人对病毒不易感。这个特点会一直持续吗?
李刚:不一定,从传染病发生发展规律来说,现在说这些还早。儿童不易感,可能与儿童特别是幼儿比较少去人流多的户外、学龄儿童或青少年又赶上放假,分散在家里有关。另外,现在统计儿童的感染率可能尚早。
《中国经营报》:当年SARS时,儿童感染情况如何?
李刚:那时候儿童病例也少。
《中国经营报》: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出现了疫情,个别地方出现口罩供不应求,不少公众感到恐慌。应该如何科学佩戴口罩?
李刚:防御措施还是与所处的现实环境有关。以口罩为例,如果在没有疫情的地区,在医院的话,戴蓝色的普通医用口罩就可以了。如果有流感病人,戴外科消毒口罩就足以。如果能接触到患者的分泌物、喷溅的呼吸道飞沫等,那么病毒一定是近距离的通风条件不好的地方才会出现传播,那么N95传染病防护口罩的密闭性比较好,防护效果会更好。
所以,口罩要适量、适当场合科学佩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也会造成口罩的浪费。对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大家这样佩戴就可以。千万不要紧张,不必要全国人民都戴口罩,一定跟所在地区传染病的发病程度和居住环境有关。如果对所在环境是否有潜伏期患者不了解,那么佩戴一个防护效果好的口罩会更安全。
此外,口罩佩戴如果过量、不适当,也会造成医疗垃圾的增多。随地扔口罩也会造成新的传染源,增加传播疾病的风险。
医护做好防护的同时要对患者多些人文关怀
《中国经营报》:每当疫情发生,医护人员冲在最前线治病救人,他们的安危也非常令人牵挂。对医护人员防护、当前疫情防控,你有哪些提示给到大家吗?
李刚:结合抗非典的经验,我最近也在科室里跟同事交流医护人员的防护等问题,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目前疫情防控的难点之一是在潜伏期的病人不好识别,因此,尤其要对来自疫区的人群重点追踪,疫区人群到其他地区后一定要主动上报,或者根据疾控部门的指令,居家隔离或到医院筛查,主动去配合。这是全国人民的一件大事,人人有责,不能吃着降温药就出来,至少为自己的健康安全也要进一步隔离。疫情轻的时候,人口流动是难免的,随着疫情的发展,隔离措施要做好。
第二,医护人员的防护很重要,当时SARS的时候,有一些医护人员被感染,当时北京也有几位,教训是惨痛的。从新闻报道看,这次疫情医护人员的防护还是比较到位的,但是有一点我想格外提醒,医护人员一定要精神放松,恐惧对人的免疫力是有影响的。
第三,对病人的救治上,一定要缓解病人的压力,尤其在没有特效药治疗的情况下,要多给予人文关怀。回想当年SARS时的镜头,我们的医护人员穿着防护服,像太空人似的,病人甚至都不知道我们是谁,很紧张。所以,对病人的人文关怀是非常重要的,患者会感到恐惧,一定要传达安慰、关心,有语言的交流,比如告诉患者这个疾病是可以救治的,你的病情并不算重等,增加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恐惧也会导致免疫力低下,或者降低对医务人员的配合度,对病情发展不利。现在的医疗技术确实提高很多,但是人文关怀要加强。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患者医务人员应该一起,共同抗击新的冠状病毒。目前党中央和各部门对疫情都非常重视,很多地区也都行动起来,我相信我们会共同战胜病魔。
《中国经营报》:我注意到,有疾控部门对有一些来自疫区的无症状者,建议采取居家隔离。居家隔离有哪些注意事项?
李刚:居家隔离要做好和家里其他人员的感染防护措施,和亲朋间的接触,需要佩戴口罩,注意每天通风。要注意多休息,但也不能一直圈在屋里。精神不要太紧张,一旦有不适赶紧去医院就诊。
此外,一定要勤洗手,每天洗热水澡,擤鼻涕,病毒容易通过鼻黏膜进入体内,有条件的可以用医用棉签蘸酒精掏耳朵,病毒怕酒精,不要用脏手揉眼睛,SARS期间,我们就发现病毒通过黏膜也可以传播。这些预防措施也都是SARS期间的规定动作。
(编辑:郝成 校对:彭玉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