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循环下突然传出新增4大直辖市,发出什么信号

"

◎智谷趋势(ID:zgtrend) | 逍道一、黄汉城

“支持深圳等升格为直辖市。”

今天,发表于《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的一篇名为《“十四五”时期行政区划设置思路与空间治理的探讨》的文章,有一句话被扒出来,如雷贯耳。

由于作者系民政部行政区划调整评估特聘专家,让很多人浮想联翩。

8月26日,这座20世纪下半叶全球最成功的城市,即将迎来40岁的生日。在这样特殊的节点上,这篇文章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扩容、直辖何以可能?”这个康德式的问题,陪伴了深圳很多年。上周惠州惠阳和东莞滨海新区先后叫停建设用地规划,就有人将其解读为扩容的前兆。

市场焦急等待政策大礼包,以化解深圳成长的烦恼。

不过,恐怕这次依旧会失望。深圳的直辖时机仍不成熟,国家对深圳也有更长远的考量。

关心直辖、扩容的人,很多是关心房价。

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是,深圳太小了。倘若简单比较国内城市面积,深圳堪称肉眼可见的迷你。

很多人将深圳高房价归咎于地少。所以扩容要求,貌似不过分。

深圳人口密度远大于北上广,这不假。但更本质的问题是:深圳不是没土地,而是土地没有用在住房上。

《证券时报》统计,深圳居住用地仅占城市总面的11%。而纽约、伦敦、东京这样的全球城市的居住用地占比都超过50%。

放在中国,深圳该项数据远低于北上广,略高于香港的8%。

智本社的清和社长根据2017年11月公布的《深圳市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十三五规划(2016-2020)》找到了佐证:

图片来源:智本社

看来,深圳对工业、商服的土地供给要比住宅用地慷慨得多。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算一算字节跳动与腾讯做邻居,在深圳拿下的商服用地。楼面价低得惊掉下巴,反正比深圳商品房均价低多了。

证券时报显示,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用地成交达到1147.78万平,商服用地成交达到394.42万平。

2019年12月,深圳为了显示吸引总部入驻的诚意,一次性推出3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这是什么概念?面积比深圳大两倍有余的上海,整个十三五期间新增的产业用地也不到30平方公里。

看到这里,你也许会问:深圳把本来就稀缺的土地留给工业和商业,划拨给供给严重失衡的住宅市场却很少。为什么?

这种土地安排是深圳城市定位决定的。

在中国一线城市中,深圳对制造业最为倚重。只有充足的用地保障,大力发展高科技,才能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持续的转型升级。

(北上广深的第二产业占比)

而深圳土地资源又特别紧张,全市1997平方公里,有一半的面积划入基本生态线禁止和限制开发,剩下一半的土地基本开发完毕。

在照顾了产业用地之后,难免会对住宅用地厚此薄彼。看下边的图片数据就可以知道,深圳一年的住宅用地供应量,有多么“杯水车薪”。

数据来源:中指研究院

土地瓶颈,造成了今天深圳的房价堪比宇宙中心,对人才和企业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这么一说,真的还是得直辖吗?

要知道,直辖往往伴随着扩容,中国上一次直辖案例,让重庆获得了一个省的面积。它能不香吗?

众所周知,中国有4座直辖市。而这4座直辖市,分成几类。

第一类是,在政治或者经济上,拥有全国范围内无以伦比的号召力。比如北京和上海。

第二类是,作为上述城市的影子或者附属,保障上述城市的功能运行。比如天津。

第三类是,为了确保某项国家任务顺利实施而直辖。比如说重庆,就是为了安置好三峡百万移民。

深圳明显不属于第一类。而在第二类中,尽管深圳的邻居香港,作为世界知名金融中心,影响力超越上海,具有全球枢纽性作用。但深圳的存在,一直以来就不是作为拱卫或者强化香港经济社会运行的城市,反而是与其存在竞争关系的双子星城市。所以第二类可以排除。

第三类中,深圳所承担的国家战略是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中国模式的一个样本。在今天中美脱钩的大势之下,深圳或许会由此延伸出来一个任务,就是帮助中国摆脱对美国核心技术的依赖,不再被卡脖子,树立出中国自主创新的典范。

其所承担的国家战略性内涵,跟97年的重庆有着明显的区别。重庆更倾向于社会领域,深圳是更倾向于经济领域。有利于帮助中国实现“科技内循环”。

那么,深圳要完成国家的使命,就必须直辖吗?

张五常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有一个其他发达国家湾区相所不具备的优势,在深圳制造业的带动下,东莞、惠州甚至整个大湾区形成了一条最完整的产业链。

基于市场配置,深圳都市圈已经形成了跨越行政区划的产业集群,为什么还要让行政之手多此一举呢?

至于房价。其实深圳也可以编制更密更发达的跨城轨道交通,与东莞、惠州、南沙、中山加速一体化发展,将新深圳人引流到周边城市过上候鸟生活,通过这种方式来缓解市区房价上涨压力。这相当于在更大的范围内提供了住宅。

如果说在上下班高峰期,深圳的南山、福田与其他城市的通勤距离能够压缩在60分钟~90分钟以内时,深圳的房价一定不会涨的像今天这样可怕。

所以,直辖/扩容方案并非就是解决房价过快上涨的唯一方案。

深圳短期内不可能直辖,理由很充分。

2017年,《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6-2020年)》就提出构建“深莞惠+河源、汕尾”新型都市区。

2018年,《广东省人口发展规划(2017-2030年)》对此再次给予明确。

今年5月,深圳市发改委对外公布2020年工作计划,就表示过将加快推进深圳都市圈规划编制,及将协调东莞、惠州、河源、汕尾四市共同参与,助力河源、汕尾融入大湾区建设。

6月5日,广东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正式明确了深圳都市圈的范围。

倘若能一步到位直辖,还辛辛苦苦折腾都市圈干嘛?你见过政策打政策脸吗?

6月12号,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整版发表了标题为《“三区”叠加,扩权赋能,探索建设大深圳统筹合作示范区》的特别专题文章。

这一次抛出“大深圳”的概念。

But!文章特意强调:“在不改变行政区划的前提下”……

回到开头的专家刊文,文章洋洋洒洒万言,涉及到直辖的只有短短一段:

各位觉得与另三座城市并列升格深圳,可能吗?

刚刚作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了,这篇论文中的观点仅是一家之言,欢迎其他专家各抒己见,但是希望媒体不要炒作,尽快回归正常的学术讨论。

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学术探讨话题。背后应该没有什么特殊力量在支持。

大家就不要听风就是雨。

改革开放之后,每一次决定国运的关键时刻,深圳总是永立潮头,帮助国家穿越历史的峡谷。

图片来源:宁南山

这是宁南山总结的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GDP的波动情况。

1976年后,国家百废待兴。1978年,总设计师改革开放。1980年,深圳呱呱坠地,从此成为国家的窗口。

1990年,深圳第一次跻身TOP15,与武汉、南京等量齐观。但此时中美关系遭遇低谷,要不要继续开放成为争论。

1992年,88岁的总设计师从专列走出深圳火车站,在视察蛇口时突然转身对身后的人说:“你们要搞快一点。”

那一年,任正非赴美国考察,郭台铭来深圳建厂,李嘉诚创立深圳长和实业公司。

也是在那一年,深圳竖起巨幅画像,上面引用南巡讲话:“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这副画像至今树在深南大道与红岭路交叉口,见证这座城市为国护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差一点把深圳河对岸打趴下。深圳岿然不动,继续崛起。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又一次冲击中国。深圳转危为机,不仅没随4万亿大流,靠铁公基驱动。

反而借着美联储量化宽松的低息资本流入,实现转型升级。一举打消了几年前那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疑问。

这也是为什么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沿海很多出口加工型城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但同样倚赖外贸的深圳却成为最大赢家。

图片来源:零壹智库



近两年,外部环境再度发生变化:贸易冲突、新冠疫情、科技战……,把深圳企业推向了中美博弈的一线。

随着内循环概念的提出,有的人一度误以为这是闭关锁国,重仓内地。

中国改革开放的决心,从未动摇

虽然从2008年开始,沿海城市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受损。好在深圳和上海一起,捍卫了沿海的价值,也证明了高科技产业对新经济的重要性。

此外,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国家越来越意识到:绝对的区域均衡是不可能的。“失衡”才是城市化的基本表征,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难以实现。

既然均衡城市化不能实现,那么就在各区域培育大城市,将其“都市圈化”。然后以点带面,在“绝对失衡”中寻找“相对均衡”。

城市遇到问题就扩容,还要都市圈和城市圈干嘛?

若深圳直辖,吞下东莞和惠州,自然会优先在辖区内配置产业链。

这样会造成整个湾区产业重心的东移,珠西地区被边缘化,更不利于大湾区内要素的流动与配置。

国家怎么会希望看到这样的情况?

因此,尽管坊间冲动,深圳还是相当清醒。

不仅创新探索了深汕合作区这样的飞地模式,还规划建设多条通道,带动珠海等地,让珠江西岸与东岸两翼齐飞

图源:凤凰网房产珠海站

今天,深圳和整个中国又一次来到了十字路口。

是简单直辖、扩容,还是有更智慧的创新?

如何解决楼市死结?

如何抵御深圳河对岸的不确定性?

如何更好引领大湾区?

国家正等着深圳再开风气之先,续写春天的传奇。而深圳的任何选择,都可能影响国家的未来。这回,深圳会再赢一次吗?

参考资料:

《深圳怎么了?》智本社

《刺激1992》摩登中产

"
上一篇:
下一篇: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