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
最近,看到了一条令人痛心的新闻。
安徽蚌埠一小区内,有人听见“哐当哐当”的声音。
她循声找去,发现一户人家的阳台上,一位赤身裸体的老人躺在地上,吃力地敲打着脸盆。
报警后才得知,老人4天前不慎摔倒,无法起身。就这样光着身子,躺在阳台上捱过了4个昼夜。
夏天的骄阳烤在身上,深夜的星露洒在背上,4天4夜,老人滴水未进,只有一下下敲盆的“哐当”声,在他的生命里孤独回响。
视频里的老人,骨瘦嶙峋。他那同城而居的子女,却已经20多天没来探望。
在三联生活周刊发布的新闻下方,一位网友的留言让人唏嘘不已:
“养大那么多子女,居然不如一个盆。”
两年前,有这样一封遗书,看哭了很多人……
小青,我于昨晚(农历八月十五)走了,走时心如止水。
这世道无论达官贵人与无名小卒,均相互尔虞我诈令人可怕,好在这大千世界很公正。人,都是匆匆过客,无一幸免。
当你接到通知来办丧事,首先将床头柜中钥匙放在身上,再让小根放水拖干净地面浮灰(不能扫),而后用湿抹布擦去桌椅凳上的灰尘,开窗通风才不会染病。
最后再打开橱柜和抽屉整理东西。
遗体速火化,一切从俭。
这封遗书是2017年12月,南京一位81岁的独居老人生前手写。
写下这封遗书的日子,是中国传统的团圆佳节,中秋节。
遗书就孤零零地贴在老人家中的墙壁上,和她的遗体一样,寂落两月,无人问津。
老太太有儿有女,7年前独自一人搬至住所。
风烛残年,病痛加身,预感将要离世的她,留下了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嘱咐。
她本预想,第二天就会有人发现。
结果,人们发现她时,已是两个多月以后的寒冬。
而发现的人,不是自己生养的儿女,竟是并无瓜葛的邻居。
即便如此,遗书中老太太也并无对子女的半点抱怨,反而是让孩子们小心打扫、开窗通风,以免染病。
这并不是什么极端的孤例。
2018年,安徽芜湖一对老夫妻双双死亡,多日后才被闻到异味的邻居发现。
老先生姓汤,生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老师,老太太是小学教师。
体面的职业,桃李满天下的人生,都抵不过人到暮年,疾病缠身。
老先生得了老年痴呆症,老太太身体也不好,平日里两口子还能互相帮扶着过日子。
可事发那天,老太太忽然发病倒在客厅身亡,老先生因为痴呆无人喂食照料,相继离世。
悲凉不在于此,而在于老夫妻育有两儿一女。
其中一对儿女就在本市,与老夫妻的住所仅仅一街之隔。
智研咨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老年健康服务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空巢老人就已超过1亿人,独居老人超过2000万人。
而这个数据,在2020年将达到1.2亿和3000万。
再打开百度,搜一搜“独居老人去世”的关键词,结果让人触目惊心。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贺雪峰,将中国老人们的现状归因为“代际剥削”:
他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上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都少得可怜。
被榨干所有价值后,老人就变得好像一无是处,只能等死。
生而为人,父母子女一场,他们拼尽全力,提供力所能及的条件,免我们饥、免我们冷、免我们孤苦无依,呵护我们长大、目送我们远离、盼我们飞得越高越远越好,自己却落得老无所依……
中国式父母,到底图什么?
我想起小时候过清明节,爷爷带着我上坟扫墓,总会反反复复絮叨家族的那点陈年往事。
祖先们是如何搬来这个小山村,又是如何筚路蓝缕、开荒起家,如何生下子嗣,如何离开人世……
“人这一辈子啊,只有站在这里,才知道自己从何处来,往何处去。”
儿时不懂爷爷说这句话时的肃穆和苍凉,等到懂时,早已是漂泊异乡的中年游子。
原来,一个家族再枝繁叶茂,扎向大地的根,却只有一处。
这些年,我们听惯了中年人的难——上有老下有小,每天早上睁开眼睛一看,四周都是要依靠自己的人,却没有自己可以依靠的人。
却唯独忘了,每一个孤独的中年人背后,可能都站着一对比他们更孤独的父母。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小十点
即可免费收听妈妈秘籍
-音乐&图片-
背景音乐 | 《宁静时光》
图片来源 | 部分来自视觉中国
-作者-
王耳朵先生,青年作家,知名媒体前首席记者,关注职场和个人成长,多篇文章全网阅读量过千万,微信公众号:王耳朵先生(ID:huangezishiba)。十点读书经授权发布本文,转载请联系作者。
-主播-
素年锦时,十点读书签约主播,朴素的年华,似锦的时光,用声音温暖你每个夜晚。微信公众号:素年锦时FM,荔枝播客:素年锦时FM,新浪微博:@主播素年锦时。欢迎下载十点读书App,搜索“素年锦时”关注主播十点号,收听素年锦时。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欢迎把我们推荐给你的家人和朋友们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