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三八线35
作者:忘情
1951年4月20日,志愿军携手朝军,在半岛中部发起了运动战阶段的第五次战役。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志愿军先后在西线和东线,发起了两轮攻势,粮弹渐近,已呈强弩之末之势。
已察觉志愿军后勤补给弱点的美军,纠集其他国家的仆从军,从5月20号开始展开了反攻。当天,美军空降第187团在志愿军63军189师566团后方的580.7高地,空降了约1个连的兵力。美军的如意算盘是,让这支分队钉在志愿军后撤的必经之路上,配合正在向小理山发动排山倒海攻势的美7师和英29旅,粉碎已精疲力竭的志愿军部队。
在正面受敌的情况下,志愿军189师只能先拔掉美军插在580.7高地上的这枚“钉子”,方能解决后顾之忧。这一任务,交给了第566团。团长朱彪从下属的各连队中,抽出1营1连、3连,3营7连,总计3个连的兵力,负责夜袭580.7高地。
说起来是3个连的兵力,但已连续作战1个月的566团,尚未得到一兵一卒的补充。这3个连加起来也就150人左右,仅相当于1个齐装满员的连队,与美军空降兵兵力相当。而无论是武器装备、弹药供应,还是体能,志愿军都和美军空降兵相去甚远。
美军空降兵连长也是这么想的,因此他率部占领580.7高地后,懒得构筑工事。天黑后指派了警戒哨,就放心大胆地和部下们一道,钻进温暖的鸭绒睡袋里享福去了。
参加夜袭的566团3个连队,于20日午夜时分,衔枚疾近,悄无声息地摸上了580.7高地。待到美军警戒哨察觉时,志愿军尖兵一枪就撂倒了他。
这个美军连长的布哨布得极不妥当,哨位离连本部宿营地不过三十来米。因此枪声一响,虽将一众美国大兵从睡梦中惊醒,但快速接近的志愿军指战员已率先投出了一排手榴弹,炸得地上一片鸭绒睡袋支离破碎、血肉横飞、鸭毛飘舞。美军连长在这第一轮攻击中就去见了上帝。
残存的美国空降兵刚刚抓起身边的M1卡宾枪,志愿军明晃晃的刺刀就逼到了他们眼前。如果拉开距离对射,美军空降兵手中既短小轻便、又火力极猛的M1卡宾枪肯定占尽上风。但若论拼刺刀,却远非志愿军手中老式栓动步枪的对手。
战斗很快便结束了,志愿军方面以微乎其微的代价,活捉了约60名美军战俘。不过,在度过了遇袭之初的恐慌期后,这些此前没怎么与志愿军交手,也就没吃过啥亏,更谈不上长记性的美军空降兵,开始动起了歪脑筋。他们利用志愿军指战员大多不懂英语的弱点,开始暗中串联,被多次喝止后仍屡教不改。
21日天刚亮,美7师和英29旅又开始向566团防御阵地发起疯狂进攻。此时战线已离580.7高地不远了,566团这3个连留下小分队看押俘虏,其他人奉命增援前沿。美军战俘见状,以为有机可乘,便发起了“行动”,企图夺取看押战士的枪。警惕性极高的战士们没让对方得逞。负责警戒的机枪果断开火,瞬间将这些不知死活的美国大兵打成了马蜂窝。
卸掉了这个沉重包袱的志愿军战士,随后也增援前沿阵地去了。
566团指战员以不足编制数一半的兵力,死死顶住了美英军整整1天。但到傍晚时,他们的弹药将尽,防御阵地也被敌人的优势炮火犁了好几遍,几乎所有的野战工事都被摧毁殆尽。由于部分阵地失守,敌我双方呈现犬牙交错之势。
已接到后撤命令的朱彪,认为若不给对手来个“下马威”,仅凭指战员们的两条腿,怕是很难摆脱美英机械化部队追击的。他考虑再三,决定让一直没舍得怎么用,准备用于应付最困难情况的1营1连负责断后。为了加强该连的火力,朱彪不仅让团直属队将所剩不多的弹药,大部分均给了1连,还将团里受过工兵训练的战士找出来,帮1连准备一款“秘密武器”------飞雷筒。
飞雷筒是这种土造武器的正式称呼,淮海战役时,吃过这种土造武器大亏的黄维第12兵团幸存官兵,给它取了个更加形象的名字“没良心炮”。它的构造极为简单,无非是利用后半部半埋在土里,呈一定倾斜角的汽油桶抛射炸药包。由于汽油桶直径约0.8米,因此捆扎成圆饼状的炸药包重达几十斤。虽说它射程也就百余米,弹道也不固定,谈不上啥射击精度,但架不住炸药包装药多,其威力远超炮弹。由于它主要是靠炸药爆炸后产生的冲击波杀伤有生力量,因此被它炸死的孤魂野鬼们往往尸体外表无甚创伤,但五脏六腑却被震裂,七窍流血而亡。“没良心炮”的称号由此而来。
飞雷筒最早出现在1947年上半年的中原战场上,中野和华野均有确切使用记录,并在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得到了最广泛的应用。相较而言,63军的前身华北3纵,乃至整个晋察冀野战军,在三年解放战争期间并无使用飞雷筒的记录。而且飞雷筒这种旨在弥补攻坚手段不足的土造武器,在我军装备得到极大改善后,便迅速淡出了人们的视野。63军566团中有战士会制造、使用飞雷筒,一方面可能是建国后的工兵集训中,飞雷筒仍然是训练内容之一。另一方面,全国未整建制入朝参战的野战军,也普遍抽调指战员组成补充兵团入朝。63军在入朝前很可能也补入了来自其他部队,有着飞雷筒使用经验的指战员。
63军在前期的进攻中,缴获了不少东西,其中就有看似用处不大的空汽油筒。它们原先的主人们万万想不到,这东西在志愿军手中,却能变成令他们闻风丧胆的利器。
飞雷筒的制造并不复杂。所需炸药、抛射药、导火索和隔板,也很容易在战场上找到。566团1连将飞雷筒布置在美军炮火死角,筒口朝向坡度较缓的美军步兵进攻必经之地,然后只在前沿放2个观察哨,其他人隐蔽在阵地的反斜面。
5月22日一早,美军在对1连驻守的阵地实施了长时间炮击后,步兵开始发起冲击。该连待敌接近至手榴弹投掷距离后,才突然以轻武器开火。美军本能地就地寻找隐蔽物趴下。令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几声闷响之后,几个不明物体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腾空而起,晃晃悠悠朝他们头顶飞来。还没等美军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几声巨响亮彻云霄。待硝烟散尽,那些美军就没剩几个还能喘气的了。
对志愿军火炮不屑一顾的美军,至死也弄不明白,志愿军上哪弄来了这种威力奇大的秘密武器。美军前沿指挥官也被眼前发生的这一幕惊得目瞪口呆,不知所措。以至于久久没法组织起新的进攻。这无疑为566团转移又多争取到了一段时间。
不过,1连毕竟人少力弱,在美军的后续进攻中,飞雷筒虽再次发射成功,但其再装填步骤繁琐、耗时漫长的缺点也显露无遗。加之美军将迫击炮前调,尽可能填补大中口径火炮射击死角。因此打到后来,1连主要还是靠手中的步枪、冲锋枪、机枪和手榴弹、爆破筒与敌殊死搏杀。待到完成阻击美军1个白天的任务后,早晨还有185人的1连,只撤下来17个轻重伤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