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杨超越又上热搜了。
这回不是因为锦鲤,不是因为哭戏。
而是因为两个字:演技。
原来,杨超越第一部大女主剧《且听凤鸣》开播了。
大家清一色地夸赞:「可圈可点」「细节到位」…
这可让鱼叔没想到。
前一阵子,超越妹妹才上过热搜。
内容却是哭嚷着说自己:
「干啥啥不行,跟老板吵架第一名…」
怎么,唱歌不行、跳舞不行的杨超越,现在演技行了?
鱼叔特地去把这部剧找来看一看。
也顺便,借此来聊一聊「演技」这个话题。
说实话,超越妹妹这回的表演确实还是有些令人刮目相看的。
有些桥段呈现得有模有样。
比如,诡计得逞拿到宝物,不由得神色得意,摇头晃脑。
比如,耍点小心机,用饭菜成功转移男主注意,暗自窃喜。
这些段落,确实比现在很多新生代面瘫式的表演好不少。
但,也就仅限于此了。
当角色遇到更剧烈、更复杂的情感时,超越妹妹就没了招数。
只剩下一招「瞪眼法」,吃遍天下。
杨超越在剧中饰演的女主,是个世家出身的修炼天才。
按照设定,集睿智和傲气于一身。
当被人偷袭,身受重伤时,应该是愤恨、惊怒,甚至还会带些屈辱。
但她在剧中的表现就只有单一的怒目,以示不满。
只完成了剧情要求的基础情绪,而缺乏那种更加细腻、复杂的心境。
开心的时候就笑,得意的时候就晃脑袋,吓一跳就瞪眼。
换句话说,没有将自己深入带到角色中去。
况且,《且听凤鸣》是一部情节复杂的长篇作品。
故事中的人物也会随着剧情发展,产生性格上的改变。
作为演员,理应塑造出更为丰满的人物形象。
然而在这方面,杨超越更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层次感。
这种缺乏代入感的问题,杨超越的表演里有,很多其他演员同样也有。
尤其在表现角色遭遇人生重创,黑化转变的过程,更为明显。
主角在前期一袭白衣,说明天真无邪,清纯无辜。
等一朝黑化了,就是画个飞扬的眼线,涂个烟熏妆,换套深色戏服。
仿佛负责黑化的只是服化道,而不是演员本身。
不管主角到底是由爱生恨的挣扎,还是愤世嫉俗的偏激。
表演看起来都是一个样子。
没有任何针对角色个性化的表现。
看多了,甚至分不清这些角色都各自有什么性格特点。
仿佛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这种演技,只能算是交上一份标准答案。
或许可以称之为「正确」的表演。
但远远达不到优秀的表演。
在评价演技时经常有人会说,哭也哭了,笑也笑了。
情绪浓度这么高还不能算优秀的表演,那什么才是优秀的表演?
鱼叔认为优秀的表演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角色。
情绪只有那么几种,但每一个角色都是独一无二的。
先说哭。
咱们看看《甜蜜蜜》里,张曼玉饰演的李翘。
见到豹哥的尸体时,先是笑了一下。
因为看到对方竟然真的因为自己提起,就把米老鼠纹在了背上。
又故作坚强的向旁边的人示意:「你看这个人,真是。」
紧接着眉头蹙动,悲伤从压抑中汹涌而来。
她的哭,是坚强下掩饰不住的痛苦和崩溃。
再看《喜剧之王》里,张柏芝饰演的柳飘飘。
临别时被尹天仇喊话:「我养你啊!」
她知道,自己真的遇到了一个关心自己、在乎自己的人。
先是故作镇静。
直到坐在车中,才禁不住泪流满面。
同时又流露出一丝笑意。
那是笑自己曾经的无知天真,笑命运的坎坷无情,也是笑造化弄人的残酷。
这里的哭是喜悦的,笑却是酸楚的。
两场戏,同样是哭,却演出了截然不同的味道与心境。
再说笑。
《臭屁王》里的吴孟达,饰演一个看似疯癫猥琐,实则心地善良的小人物。
在极尽落魄之时,面对着眼前的施舍。
他先是愕然,又低下头咽下难堪。
最后抬头笑了一下说:「我不是乞丐。」
这笑里有窘迫被发现的尴尬,有尊严受损的恼怒,也有现实之下的无奈和痛苦。
《喜剧之王》里的周星驰,饰演一个经常在电影里跑龙套的小演员。
因为他的失误让剧组反复NG,进度拖后,结果被人骂在侮辱演技。
他放下想拿盒饭的手,点头哈腰。
然后咧开嘴,挤出一个笑容。
这是角色被戳破了自命清高的肥皂泡后,难以言说的不堪和屈辱。
还有前面提到的黑化。
《至尊红颜》里杨童舒饰演的徐盈盈,自始至终都没有所谓的张扬霸气。
她在偷偷杀掉一同长大的好友时,眼中含泪,手指颤抖。
先是真情实感,因为失去了对方而痛苦万分。
然后眼神一抬,变成计谋得逞的窃喜。
最后收拾起所有真实的情绪,换上一副假面孔开始在他人面前演戏。
这里的每一处反应,都是因为徐盈盈一路走来的遭遇而产生。
并不是因为剧本上一句「她黑化了」而定位。
能把角色立住的演技,才可以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的心境。
有时甚至不需要面部表情,也一样演得真实又丰满。
如《少年的你》中,周冬雨饰演的陈念。
一直被校园霸凌,唯独有小北在保护她。
在警官口中得知小北为了替自己顶罪而被判了死刑之后。
始终咬牙不承认罪行的陈念崩溃了。
这里的周冬雨背对镜头,佝偻着身影向前走出两步,缓慢又踉跄。
愤怒、痛恨、不甘、内疚,都尽数融入其中。
还有比这更绝的。
《V字仇杀队》中雨果·维文所饰演的V,全程没有摘下过面具。
在没有面部表情传达情绪的情况下,还是演活了角色。
这种鲜活,唯有看完全片才能感受到。
单凭一张截图或者动图,是很难传达出来的。
这样的演技,才是真正的优秀。
与之相反,那些只是模式化表演而不去成为角色的表演。
那就算把喜怒哀乐惧这些情绪演得再到位,也还是隔着一层皮。
总结起来就三个字:不入戏。
李少红在有一段评价杨幂的话,用在这里再合适不过。
鱼叔上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并不是为了要单纯地批评一下这些演员的演技。
实际上,真正令人担忧的,是隐藏在这之后的现象:
仅仅是及格的表演,就已经可以得到吹捧。
鱼叔在聊《我就是演员巅峰对决》时有提到:
现在我们评价演技的标准,未免太过单薄。
眼圈红了,就是入戏。
歇斯底里,就是演技。
让这种流于表面的表演风格形成了风气,才是对行业发展最大的阻碍。
何冰在《圆桌派》上说过一段话,引发了很多共鸣。
大致意思是:
现在大多数人都在表演情绪,审美的最高标准就是男的大声嚷嚷、女的哭哭啼啼。
只要演员眼泪下来,再加上音乐来个升格,这场戏就算是「到了」。
这不只是对现象的描述,更是批评、是讽刺。
可奈何,这种现象却在愈演愈烈。
某某演技炸裂的tag,已经成了微博热搜的常客,隔三差五就要来一次。
可惜点进去一看,大部分都是些平平无奇的表现。
偶尔有些演出样子的,也大多只在表演情绪里打转。
角色没能记住几个,记住的都是演员/明星的名字。
对比一下,看看老戏骨李雪健。
他曾说过自己最大的追求是:
「当我老了,希望观众忘掉我,记住角色。」
当然,上面说的这种现象,不只是演员的责任,也是观众的责任。
在市场化的前提下,表演方式一定会受到观众审美风向的影响。
当观众习惯了单纯凭借情绪浓度去评价演技,必然导致演员向这个审美方向去靠拢。
谁哭得快,谁嚷嚷得狠,谁就可以得到夸赞和表扬。
就可以拥有自己「演技炸裂」的热搜。
而花费精力认真揣摩角色,却很可能一直默默无闻。
这种时候,又有多少演员,愿意去做一个逆流而上的苦行僧呢?
所以,在今天依旧愿意去磨砺演技的演员,更需要观众的回馈。
我们所能给出最好的回馈,就是让他们获得应有的评价。
而不是泯灭于各种闭眼吹的热搜之中。
冯小刚说过一句话:「垃圾观众造就了垃圾电影。」
这饱受争议的言论,其实话糙理不糙。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
我们给无脑剧以点击和流量,市场就会回馈给我们更多的无脑剧。
我们给模板化的表演以赞扬,市场就会回馈给我们更多模板化的表演。
我们给刚刚够到及格线的演技打满分,市场就会越来越充斥着刚刚及格的演技。
很遗憾,杨超越被夸演技上热搜,是当下审美大势的一个案例。
而更值得我们警惕的是,这种被过度消费的人设。
干啥啥不行,却凭借一点小小的进步,就能获得全民打call。
然而那些本身就演技很可的演员,却无法获得更多的赞扬。
这对于真正的演员,是非常不公平的。
要知道,观众的选择和评价,永远都是对整个业态的反哺。
所以,不管是演员还是观众,都请对「演技」二字怀有十足的尊敬。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手点个「在看」吧。
助理编辑:张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