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位「爷爷版李子柒」爆红全网,这些国宝级大师,早该被发现了……

文 | 湾湾

继红出国门的阿木爷爷之后,

又有一位「别人家的爷爷」

凭借出神入化的手艺火爆全网。

在福建龙岩,

宠孙技能满分的爷爷李石水,

承包了孙子童年时代所有的玩具。

不管孙儿想要什么,

爷爷都有一句霸道总裁的答复:

没问题!给你做!

大孙最喜欢钢铁侠,

爷爷二话不说,

照着钢铁侠的原型就做了一个Q版。

萌萌的一只「木头钢铁侠」,

就这样问世了。

最神奇的是,

不靠电池,不靠发条,

放在地上他自己就会走!

走起路来一摇一摆跟企鹅一样,

像极了钢铁侠本侠的儿子。

这个小小钢铁侠不仅满足了大孙,

更成为了小孙蛋蛋的新宠。

蛋蛋跟在「小木侠」后面爬,

和它你追我赶,其乐无穷。

年仅一岁半的蛋蛋,

还缺一辆专属的出行座驾。

于是,爷爷就为他量身打造了「螳螂车」。

这辆纯手工木制小车造型独特,

车旁两侧宛如「螳螂臂」,

上下摆动,十分可爱。

蛋蛋坐在炫酷的小车里,一脸傲娇,

秒变全村最靓的仔!

拥有这样的爷爷该多么幸福,

每天都能解锁新的技能,

带来不一样的惊喜。

看到大孙有点不高兴了,

就马上变出来一个

会走路的「不倒翁笑脸」来逗他开心。

一个还不够?

那就做出来一群陪他玩。

无论孩子喜欢什么玩具,

对爷爷来说,都不在话下。

比如超大号的爱心鲁班锁;

比如会走路的小木鸟;

比如细节满分,

足够以假乱真的小汽车。

汽车虽小,

但从车门、方向盘、车轮到后备箱,

所有配件一应俱全,

甚至还开了天窗。

在孙子的眼中,

爷爷有着一双魔术师般的巧手,

可以变幻出世间万物。

但实际上,

完成这些精巧绝伦的木工手作,

靠的绝非一朝一夕的灵感,

而是扎扎实实的、

几十年积累的功夫。

这个和动画片一模一样

摇摇摆摆的小哪吒,

想要做出成品,

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一个功底深厚的老木匠,

一定是全能的。

他不仅是位专业画家,

绘画、制图手到擒来;

还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艺术家,

兼具良好的审美和

把构想变成现实的能力。

并且,

他的实操能力不亚于建筑师。

既能 “刮、砍、凿、剌”,

熟练使用各种工具;

同时胆大心细,慢工出细活。

今年69岁的李石水,

从十几岁开始就从事木匠,

至今已有50多年。

像李师傅一样,

很多传统木业的木匠们,

已经失去了传业对象。

当下,

随着工业化的成熟,

机械代替了手工生产,

越来越多老一辈的行业技能,

已经被丢弃和遗忘。

然而,

中国传统手艺所面临的困境,

远不止于此。

在那些大火的古装剧中,

我们最为之吸引的,

远不止跌宕起伏的剧情,

更有中国古典元素的独特韵味。

后宫娘娘们

华美的服装和精巧的配饰,

让人不忍移目。

而格外衬托后妃尊贵气质,

则离不开一门

源于春秋时期的宫廷工艺 —

花丝镶嵌。

位列「燕京八绝」之一的「花丝镶嵌」,

在数千年后的今天,

只剩在北京和成都尚存。

且由于工艺繁复,难度极高,

这种非遗文化几近失传。

作为为数不多的传承者之一,

今年65岁的北京手艺人杜建毅,

从16岁入行开始,

已经从业近50年。

花丝镶嵌,

又叫细金工艺,

是「花丝」与「镶嵌」工艺的结合,

即花丝为骨,镶嵌做饰。

它的工艺十分繁杂细腻,

掐、填、攒、焊、堆、垒、编、织,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这还只是最基础的入门功夫。

因此,

对于每个作品来说,

工的价值都远高于金。

单单一道拔丝,

就需要把几厘米粗的金银原料,

一遍遍地“拔”细,

直到拔成0.07毫米。

要知道,

头发丝的粗细大概在0.08毫米。

把金丝做得比头发丝还要细,

这是需要怎样的耐心和功夫。

在焊接的时候,

如果没有对火候精准的把握,

稍有不慎就会功亏一篑,

只能从头开始做起。

杜建毅在花丝镶嵌的世界里,

默默耕耘了半个世纪。

他坚持手工,追求极致,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世杰作,

多件作品被故宫收藏展出。

这些精美绝伦的中国美艺术品,

件件都有着「传家宝」的价值,

难道还不算是

世界顶级的奢侈品?

他们别致又华丽的造型,

难道不完全碾压那些

所谓的国际知名大牌?

大家不要以为它们只陈列于博物馆中。

「花丝镶嵌」工艺用途广泛,

早已飞向寻常百姓家。

比如送给宝宝的周岁礼物小金锁,

寓意锁住平安,健康长大;

或是玲珑剔透的首饰、摆件。

杜建毅毕生的理想是:

希望所有中国人,

都能认可我们自己的中国珠宝。

但现实是,

这些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在追求新潮的洪流中湮没无息,

在资本市场的角逐下占尽劣势。

在如今各种高科技盛行的时代,

纯手工制作变得越来越稀有,

普通匠人的生存

也变得越来越艰难。

由于工艺之复杂,

又耗时耗力,所需成本太高,

因此完全掌握这门技艺的匠人,

全世界仅存几位而已。

而杜建毅谈到此生最大的遗憾,

就是后继无人,

「花丝镶嵌」即将失传。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世界,

现在的年轻人,

已经无法熬住性子,

沉浸在这金丝银线的手工活里。

当工艺品渐成绝迹,

当传统技艺渐渐褪色,

直至彻底消失,不为人所知,

我们除了叹惋,还能做些什么?

众所周知,

「中国」的英文单词 China,

还有「瓷器」的含义。

有意思的是,

「日本」的英文单词 Japan,

翻译过来也叫做「漆器」。

都说日本的漆器全世界最好,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

但鲜有人知,

中国才是漆器的母国。

数千年前,

经文化交流传播到日本。

日本沿袭并发扬了漆器的工艺,

做到了世界顶级,

但中国的漆器却已成历史。

作为逆流而行、坚持传承的“异类”,

年过六旬的甘而可,

为了这门已经失绝的手艺,

奉献了自己的一生。

1983年开始,

甘而可从漆器学徒做起,

成为了副厂长,又做到古董商人。

颇有商业头脑的他,

生活一直安定富足,

但他的心里始终有着一个心结。

在1999年,

他终于关闭了收入颇丰的古董店,

决心要做 “最好的漆器”。

甘而可开始钻研

已经失传的「犀皮漆」技艺,

这项工艺没有成品和样本,

也没有匠人掌握。

他靠着翻阅古书记载,

加之多年的经验累积,

开始了前无古人的尝试。

从着手第一件作品,

直到成品完成,

甘而可耗费了整整10年的时间。

犀皮漆复杂又耗时的工艺,

让无数匠人望而却步,

但他在每个细节都力求完美,

坚持纯手工制作。

包括最后的抛光,

他用手掌代替工具,

最后呈现出来的光亮感,

就像是一汪流动的水。

漆器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物件,

它被赋予了生命。

这十年间,

甘而可只做了这一件事。

碰壁无数次,失落无数次,

还曾染上「漆疮」,

但他从未想过放弃。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

2011年,

他制作的犀皮漆作品,

被故宫博物院永久珍藏。

之后,

甘而可的作品走出国门。

在一次中日韩的国际展会上,

中国的漆器拔得头筹,

引得世界为之惊叹。

甘而可奉行着极致的匠人精神,

不仅对事,同样对人。

他愿意为认准的人和事,

倾注一生,倾其所有。

经历了30多年的婚姻,

甘而可对妻子的爱意丝毫不减,

反而越来越浓。

共同白头的夫妻二人,

女儿都已经将近30岁,

仍会像年轻情侣一样兜风、约会,

旁若无人地相拥。

在他们对视的目光中,

全都是藏不住的甜蜜和爱意。

甘而可在每个不同的节日,

总是会为妻子准备一个浪漫惊喜,

几十年间从不落空。

年轻时由于投身犀皮漆的创作,

一家人也曾度过一段清贫的日子。

一次偶然的出行,

当路过上海的和平饭店,

甘而可指着那里对妻子承诺:

将来日子好了,

我一定要领你住进去。

在2017年,

两鬓微霜的他,

兑现了当年的承诺。

并在和平饭店里,

写了一封情意绵绵的信,

告白爱妻:

你是上苍赐给我的宝物,

在我心中珍惜呵护。

让我们共同沐浴幸福阳光,

走向下一个30年,

直至永远。

一生只做一件事,

一生只爱一个人。

专一的匠人精神令我们感动,

千年的匠人文化,

更值得我们重视和传承。

中华悠悠千年古国,

现如今,

还能保留多少传统的印迹?

当它们只能变成博物馆里的孤本,

对我们来说,

到底是值得庆幸还是悲哀?

老一辈的手艺人,

苦于无人继承,技艺失传;

新一代的年轻人,

练就了奔跑的速度,

也少了几十年磨一功的专注和执着。

习惯了在声色犬马的世界,

努力地追赶时间,

见证日新月异的变化;

老祖宗的手艺让人无暇顾及,

传统文化更是无人问津,

直至被大众彻底遗忘。

即使这样,

依旧有匠人在用一生坚持。

但是只靠老一辈的力量,

是远远不够的。

所幸,

有更多的年轻人,

投入了自己的新生力量。

85后手艺人张斌,

从事戏服制作13年,

把传统手艺做成了“高级定制”;

同样85后的李晶,

也用自己的一双手,

让一把把古色古香的团扇,

从古代穿越到现代。

期待独树一帜的中华文化,

能够为人所知、所用;

期待精雕细琢的中国美,

能够被更多人看见和认可。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值得代代相承。

部分图片来源:纪录片《了不起的匠人》

点个「在看」

传承传统文化,

离不开你我的共同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document.wr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