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的遭遇从没像这几天一样引起大争论。
他们被技术奴役了吗?
谁该为他们的遭遇买单?
更进一步的,还有技术的进步,精准的算法,到底是方便了我们的生活,还是给你我这样的普通人,配置了一套被人精密管控的束缚?
……
9月8日,《人物》杂志的一篇《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几乎全方位记录了外卖员面临的技术局限(文末阅读原文可见)。
在平台的算法驱策下,骑手相同距离的配送时间,被一再压缩。文中提到“据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全行业外卖订单单均配送时长比3年前减少了10分钟。”
别小看这10分钟,背后是快递员害怕超时罚款而在路上逆行、闯红灯,结果就是我们看到的一连串触目惊心的数字。
2017年,上海平均2.5天就有一位外卖骑手伤亡。
2018年,成都交警7个月查处骑手违法近万次,死亡155人。
外卖员以命送餐,路人怨声载道。
骑手自己也知道逆行的危险,可不得不如此。
现有的很多规则让他们只有不守规矩,才能赚钱。
先前微博大V“曹导”亲自体验了外卖员的工作,因为有了平台算法的加持,骑手可以根据路线规划,一次接多单。
大家应该都知道平台送单有时间限制吧,这也就是说,其中一单晚点,大概率引发多米诺效应,一连串晚点。
红灯,不等了,抄近路,逆行。
而且,平台采用的地图导航似乎一直鼓励不守规则。
今年7月,《界面新闻》也发现,平台内置导航给骑手挖坑。
显示距离200米,可按照交规绕来绕去,可能有2公里。
骑手为了赶时间,逆行也就不奇怪了。
延误的后果是扣钱,俨然在骑手心头割肉。
豆瓣网友“井户长萌”兼职做过外卖骑手,所谓的月赚万元并不是想象中的轻松。
如果说按件计费不断刺激骑手挑战送单纪录,还是多劳多得的范畴,那严苛的罚款就展示着“外卖服务一级棒”背后残酷的一面。
怕差评,怕投诉,怕晚点,车祸摔倒了起身也得先看看外卖洒了没有,骑手的遭遇看得哥心疼。
为了一份收入,骑手在多方的夹缝中生存。
取餐时餐馆拖延,催促无效,因为平台不会处罚餐厅。
晚点被顾客骂,不敢还嘴,因为顾客的愤怒需要自己买单。
平台收紧时间,不敢吱声,因为你不干,还有大把人干。
他们只能默默承受,把自己逼迫成机器人,挖掘自己这个人形生物最大的潜力。
很多人被他们的遭遇触动,替他们感到可怜,推此及彼,想到自己的996、被狼性、pua,越想越气。
可你能说外卖这个服务本身残忍,技术无情吗?
哥又没底气这么说,毕竟我自己就是外卖高效服务的受益者。
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有了更精准的算法,外卖的效率在大幅提升。也正因为有外卖服务,才有大量失业的人,能有一份养家糊口的营生。
哥看过一家外卖平台的追踪数据,疫情期间,外卖骑手为大量失业工人提供了工作机会。
更让哥想不到的是,骑手里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比达到了24.7%,已经远远高出国内网民中的同等比例了。
很多人说,外卖骑手给很多走投无路的人提供了一份临时工作。
收起这份俯视的优越感好不好?
他们用自己的努力多劳多得,谁的工作不是这样呢?
只是他们的不幸,是比其他人提前一步遭受了不那么完善的技术和规则的碾压。
凭什么餐馆拖延导致的晚点,要由骑手承担?
凭什么暴雨迟到被投诉,还得是骑手承担?
凭什么遵守交通规则的后果,就要被扣款?
还有从早到晚紧跟自己的接单量、超时率、差评率、投诉率……简直就是如影随形的窒息感。
系统算法的科技,显然少了点人性。
正如很多骑手期待的,那些制定规则的人应该先送一个月的外卖。
骑手们,应该值得善意对待。
而且这份善意,不是来自顾客,更应该是平台。
今天有平台发出号召,希望消费者能多包容,让骑手多从容。
哥不怀疑其善意的初衷,只是效果适得其反。
讲真,哥一点没被感动到,甚至都想调侃一下。
不过在哥看来,并非消费者心如磐石,道德上同情着骑手,一旦涉及自身利益,就翻脸无情,一边骂平台垃圾,一边下雨天狂点外卖,超时就投诉给差评。
大家对平台号召的不满,只是厌倦了那个熟悉的套路。
本来多方面欠缺导致的矛盾,最后咋就变成骑手与消费者的矛盾。
骑手的弱势,原因不在消费者,而是平台引以为傲的算法连一条路线都不想搞清楚,是设定的规则把所有锅都甩在骑手身上。
更尴尬的是,面对这一切,骑手还没有任何讨价还价的能力。
骑手们永远无法靠个人力量去对抗系统分配的时间。
这种无力,何止是骑手们。
哥的一位同事说,大家争论骑手的遭遇,设想总是美好,但没什么用。
谁不想面对庞大的规则,在它试图将我们每个人物化时候,有能力去说一句,你这样不对,我被侵犯了,请不要这样做。
可现实呢,我们只能期盼别人愿意多雇点骑手么?愿意优化配送路线吗?愿意不把目标定那么高吗?愿意少扣点骑手钱吗?
记得一句话,如果初衷是善,手段是真,结局往往是美的。
反之亦然。
新闻来源
《逆行、超时,外卖平台内置导航给外卖员“挖坑”?》界面新闻
《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人物
《2020上半年骑手就业报告》美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