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防控工作的全面展开,医疗物资紧缺成了一个焦点、难点和痛点。主要承担捐赠物资接收、发放的红十字会也成了舆论关注的焦点。总台记者1月31日到武汉市红十字会进行了探访。
在湖北武汉市胜利街162号的武汉市红十字会,一辆卡车停在门口,志愿者正在往车上装运医疗物资。
志愿者介绍,一楼有一个很小的仓库,只能暂时存放少量货物,大量捐赠物资必须集中转运到位于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的仓库。
△在红十字会的墙上,贴着一张《武汉市红十字会捐赠工作指南》,指南上有这样的文字:直接到仓库捐赠,可办理一切手续。
记者随后来到武汉市汉阳区四新南路的国际博览中心A馆。在这里,记者看到,原来的展馆被临时征用为仓库,堆放着一些货物。
在仓库门口,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正在现场指挥调度货物紧急派送工作。
胡亚波:现在问题的核心是要想办法精准配送,提高效率。其实在飞机上就把很多单子精准分到各个医院,但现场一看发现有些货物不是我们要的,有些货装得不规范。建这个仓库就是希望能够有计划,不能老是等米下锅。
记者:医院要把自己的需求报上来吗?
胡亚波:不仅它报,现在我们还有一个工作队伍,在每个医院具体精准地核查。保证的是这样几个渠道:第一,定点的12家医院是重点,金银潭、汉口医院这些定点医院是重中之重,一定要保它的运转;第二,保4家直属医院,同济、协和、人民、中南,定点捐助我们也不反对,但是得记账,不能重复配送;第三,还有61家发热门诊;第四,现在大量立足于社区卫生院接诊。
如果还有余地,就要考虑接送病人的司机、处理医用垃圾的工人,甚至包括处理遗体的人等,所有的环节现在需要的量还是非常大。
虽然已经反复向社会发布各种公告,需要什么、是什么型号,都很具体。但是毕竟隔行如隔山,所以大量捐赠物资都是民用的。现在医院里面也有这个问题,一方面需要的东西进不来,另一方面医护人员不需要的东西堆积如山。民用的也可以,我们现在要物尽其用,医护人员不能用的口罩社会民众可以戴。这场战役来得太急了,保证城市供水、供气、供电、供菜等一线工作人员,他们也需要适当的防护,所以现在需要量还是比较大。
记者:要达到科学调配,其实还是需要一点时间?
胡亚波:它是一个最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了方方面面,我们的力量还是不够。
△武汉市常务副市长胡亚波回应物资紧缺问题
据介绍,这个展馆是1月24日下午定为武汉市捐赠物资临时仓库的,当天晚上就已腾空备用。 现场有工作人员介绍,之所以在疫情防治一线医疗物资如此紧缺的情况下,此地依然堆放了如此多的物资,是因为这里的一部分物资是定点捐赠,还有相当一部分不符合医用标准。
在仓库的一侧,堆放着一箱箱洗衣液、消毒水。在一堆明显是海外捐赠的物资前,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纸箱里都是潜水镜,因为有孔洞,不能替代护目镜使用。
△医院领用物资
记者采访过程中,看到先后有身穿同济医院和协和医院工作服的人员在现场领取物资。一位身穿协和医院白大褂的工作人员被请去开箱检查一些物资是否符合医用标准。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他们都是此次临时被抽调到仓库来工作的,不具备鉴别哪些物资能够医用的专业知识。
展馆的一个角落现在被改造为办公室,有工作人员在登记造册。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每一笔物资入库、出库都有详细登记,他们根据市卫健委提供的计划发放这些物资。
在现场,记者见到几位前来领取物资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一位自称是武汉市第六医院的工作人员直接向常务副市长胡亚波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医院工作人员:我是六医院的,六院在市级医院里面不是很出名,但还是要考虑到我们的分配。
胡亚波:我们第一按接的病人数,第二按病重和危重人员。一个医生要照顾20个还是30个病人,然后一个医生要配几个护士,这是一班,一天至少三班倒,每一班至少需要一套服装,我们是按最紧缺的情况在配。
因红十字会已成为舆论焦点,采访时记者明显感受到现场工作人员的压力和对媒体的防备。记者始终没有在现场见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一位从其他部门抽调来的工作人员私下说,红十字会几十年没打大仗了,一打仗就有点乱。
记者多次拨打武汉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的电话,屡次被拒绝接听。最后,常务副会长陈耘的电话接通了,他表示,红十字会工作只是疫情防控工作中的一个“小环节”,红十字会要说的话已在官方微信公众号和官网上说过了。
当记者表示,此前的官方发布,公众仍有诸多疑问时,这位负责人说,马上要接待省里的调查组,实在没有时间。
更多新闻
透明和效率,是湖北红十字会在这场抗疫中必须给公众的交代
武汉市委书记自责:如果早一点决定,结果会比现在好
监制/徐冰 主编/米莎
总台央广记者/郭静 肖源 左艾甫
编辑/史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