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医悲剧发生后,他们是这么做的,我们呢?

就在这几天,又一位同行离开了我们。与此同时,她的同事们发出的声音与诉求仍在医生们的朋友圈转发,却迟迟未得到响应。

暴力事件不是医患纠纷,暴力就是暴力,没有任何纠纷理应由暴力来解决。

美国:医院降半旗、第一时间主动发声、多方合作

5. 成立基金资助受害家庭:为受害医生的家人,特别是其子女建立教育医疗基金,医院带头进行募捐以及管理,保证未亡人及家属不会出现经济问题。

7. 安保和反应措施加强:医院建立完善的安保及反应措施,切实保证医疗工作者安全。

2013 年,中国台湾桃园县芦竹有一名叫做王贵芬的官员,其父亲因肺炎住院。

王贵芬致电医院询问护士父亲病情,当职护士李玮珍因考虑到保护病人隐私,没有告诉王贵芬具体内容。两人在电话里争吵一番后,盛怒之下的王贵芬赶到医院,掌掴护士李玮珍两个耳光。

此事发生后,迅速引发公众声讨,王贵芬向护士李玮珍下跪、痛哭道歉,但仍被判刑五个月,罚金 30 万台币。后王贵芬取得护士谅解,护士撤告,王贵芬免除牢狱之灾。

此举进一步引发民众不满,当地火速通过初审修订修正草案,规定对医护人员施暴不可撤诉,最重可处 5 年徒刑,被称作《王贵芬条款》。

Facebook 截图

当地同步发布的海报上写着:「如果你认为你可以对一名护士、医生或救护车工作人员施以暴力,我们可以给你最长达 14 年的时间去重新反思。」

图源:Facebook

是什么导致了暴力的发生?我们可以来看看印度的例子。

印度部分地区于 2010 年起实施《防止对医护人员暴力行为条例》后,2017 年《印度医学期刊》的一篇论文,回顾了该条例对医疗暴力事件减少的作用。

作者结合印度及其他国家地区的医疗暴力现象,分析出以下原因。让我们看看是不是非常眼熟?

1. 媒体报道对医生形象造成的负面影响;

2. 政府卫生预算拨款不足,导致公立医疗质量低下、注册医生数量与国家人口比例不平衡、不平衡的医疗资源导致医患沟通不足、保险普及率不足导致民众医疗负担进一步加重;

3. 公众对法律裁决的不信任,认为法律会偏袒医生;

4. 由于健康素养问题,部分公众对现代医学能带来的治疗效果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5. 医疗机构缺乏安保措施与意识,实施暴力极其容易;

印度医学会在 2018 年医师节发布的反暴力海报

在这篇论文中,作者对医疗机构、政府和一线医护都提出了可操作的建议:

1. 医疗机构急需保障安全的执业环境,否则医生会在恐慌中越来越不愿意处理病情严重的案例,最终损害患者利益。

2. 当医院/医生提供患者或亲属的任何暴力相关证据后,患者及其亲属此前对医院/医生提出的任何投诉与指控立刻自动取消、无效。

3. 医生应重视知情同意手续及完善病例资料:正确记录患者的病程无法防止暴力本身,但一旦发生暴力后医生报警,后续调查中相应诊疗资料就显得非常重要。许多医生会忙于临床治疗而滞后文书工作,但当警察开展调查时,这可能会有损医生利益。

4. 提高对暴力的意识与警惕:在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要保持警惕,不要和任何有潜在暴力倾向的人独处。始终保证有逃生道路(门),不要让任何有潜在暴力倾向的人挡在医生和门之间。

5. 限制进入:病床边不应允许大量亲戚长期围堵,医院应严格设置外来人员通行证,最好通过部署前武装人员进行安保工作。

6. 所有医疗机构必须制定应对暴力行为的标准操作程序(SOP),并定期进行模拟训练,让每个医护人员都清楚自己面对意外时该怎么做。

7. 保留现场记录:拍摄记录暴力事件的音频/视频,在场相关人员签署记录暴力事件经过的书面声明,医院不应该通过「给钱求和」来掩盖问题。

第 3~4 条建议看起来非常让人无奈,但在外部环境迟迟得不到改善时,却仍对一线医护有强烈的参考意义。

最后,我们呢?

回到文章开头的问题,同样的悲剧后,其他人是这么做的,我们呢?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曾在 2013 年于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al Quality 发布一篇《中国医院预防暴力指南》,希望以此呼吁改善国内医疗工作者的执业环境。

但 6 年过去了,丁香园一项近期调查结果显示,85.2% 的受访医生依然表示,自己所在的医院或科室发生过患者暴力事件,而只有 29.3% 的医生表示,自己所在的医院后续采取了相关保护措施。

丁香调查 图

那位遇害医生的同事写下,「太阳照常升起,我晒到身上还是冷,可是她,再也晒不到了。」(责任编辑:gyouza)

上一篇:
下一篇:
document.write('');